To cease from all evil, to cultivate good, to purify one's mind: This is the advice of all Buddhas.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Monday, October 11, 2010

布施

作者:Visuddhacara尊者 譯者:陳玡閥先生

巴利文Dana。被譯為布施 —— 慷慨、慈善或大方。它是佛法中三大主題(布施、持戒、修禪)之一。因此,已強調了布施的重要性。佛教徒應注意同時培養優良的布施精神。這是邁向滅止貪moha、瞋dosa及痴lobha之第一步。每一項布施之舉動,反映了無貪、無瞋及無痴。布施進行時,我們心理充滿慈 metta及悲karuna。因此,那時刻,貪、瞋及痴不能呈現。

布施這詞是廣義的。它的含義不止於布施給僧人,不止於布施貴重物品,也不止於布施 以金錢來衡量的東西。我們可進行無物質布施;它,往往也超越了物質布施。這意思是說,當我們以仁慈的心互相對待,我們就是正在布施仁慈、溫順、舒適、安 寧,快樂等等。因此,我們可以布施仁慈‧舉個例子,我們可以以同情的心情傾聽那些苦悶的人訴說心事。同時,安慰和鼓勵他們。對於一個處在苦悶的人來說,我 們能撥出時間傾聽他們的訴苦,總比他接受物質布施來得重要。因此,我們生活在一個團體中,務必互相照料及關心,若有能力,我們應伸出援助之手。我們也可通 過文雅,緩和的語言布施仁慈,不說嚴厲及忿怒的語言。這樣可使聽者帶來愉快。有一首詩如此說:


忠言數句值千句

在人生旅途的斜坡上

使弱者,厭倦者

更堅強,勇敢地奮鬥

因此,在往上的生命旅途中

讓我們散布四方

仁慈的語言

就像黑暗中,陰天裡

普照的陽光。

當我們把快樂帶進別人的生活中時,我們就是正在進行一項相當有意義的布施。這就是超越物質布施的意思。舉個例子,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一位名叫Payasi 的太子向苦行者、婆羅門教徒、旅客、乞丐及貧苦者布施。他所布施的是碎米、酸腐的麥片粥及粗糙的衣物。一位名叫 Uttara 的年青婆羅門教徒負責分配這些東西。有一天UttaraPayasi太子背後批評他。太子就召他來審問:為何你如此批評?Uttara。朋友,難道那些希望獲得功德的不期望從我們的善行中得到回報嗎?Uttara回答:大王,你所布施的碎米及酸腐的麥片粥,你連腳都不想被沾上,更別說吃了!你所布施之粗糙衣物,連腳你都不想踩在上向面,更別提穿了! Payasi太子聽後,指示 Uttara重新處理及提供較好的食物與衣服。Uttara 也就照指示行事

Payasi太子逝世後,他出生在一個較低天界的一間空摟裡。Uttara。出生在較高的天界,成為三十三天公之一。這是因為Payasi太子不甚情願地進行這項施捨,沒親手布施,也不很關心。

在長阿含 ( Digha Nikaya ) Payasi 經裡說明了真正關懷與關心的重要性。因此,在進行布施時,我們有必要培育慈心及悲心。

佛紙被教導布施食物、袈裟、醫葯及佛寺給僧團,原因是僧團被認為是一種福田,是值 得我們護持的。佛教徒護持僧團的做法是可以被理解的,因為僧人能學習及護法,以使佛法一代一代地延續下去。沒有佛法,佛教也就滅亡了。僧人受持二百二十七 戒以抑制感官的享受。由於佛被徒認為僧人有較好的條件以清淨其意,因此,僧人通常都會受到佛教徒的支助。

不過,具正的布施,不只是施舍給僧人而巳。我們也必須在佛友之間建立良好的關係,表示關心與幫助,同時互相扶助。若有佛友面對困難或需要幫助,只要我們能力所許可的,我們應該要有反應,要有行動o此類之慈心與悲心也應擴展至整個社會。我們可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慷慨地布施於醫院、安老院、殘障學院及其他慈善機構。我們也可以同心協力設立此類慈善機構。這種胸襟豁達之態度將使我們的生活更具意義,更充實。

意志力

布施者,在布施前,布施進行的剎那間及布施後應心生歡喜。例如布施食物給僧人,在 我們布施之前和正在籌備階段,應心生歡喜。我們應了解,同時威激我們本身所想的、計劃的及所做的,因為這些舉動都值得贊揚,也是有益及聖潔的。我們應為這 事情而高興。在布施進行中的那一剎那,應心生歡喜,同時對本身的舉動保持正念,不可心不在焉。此以後,每當一想起這布施之善行,我們也應感到高興。

有些人郤沒有上述之態度。舉個例子,他們有打算要布施,可是卻不成功。有時布施正在進行時,他們無正念,心猿意馬;也有些人,布施後,卻後悔。如此,果報就有差異了。在經典裡,曾有一個布施給僧人後後悔的例子,這個人下一世再生於人道。但,只因他大吝嗇了,所以他雖富有卻享受不到財富。因此,我們必須小心,在布施前,布施之剎那及布施後,都應該要保持那聖潔的意念。

篤信因果

布施者也應了解因果關係。我們知道我們是自己行為之主人。我們將承自己所造的業。所謂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在布施的當兒,我們相信因果,這種布施是具有智慧的。因此

,將來或來世,在我們享有這果報的同時,我們也具有智慧。不了解或不相信因呆,也將能使我們的禪修受到挫折。執著於邪見,將使禪修進展受阻得,難以体驗更高深的智慧及涅槃。

決心

另一個主要之因素是決心 ( adhitthana )每當我做善行時,我們應熱望体驗涅槃——滅止一切苦

在緬甸的傳統中,一個人在做善行時,許願,希望將來能健康、富有及証入涅槃。有健 康的身体才能修禪。有了財富,才能做布施,才能預備良好的修行條件。對於僧人來說,這意味著:他將不會缺少使他生存的四資足(袈裟、食物、醫葯、住宿)。 長壽也是需要的,以使我們能利用這些時間獲取功德來幫助我們滅止痛苦。最終,我們在朝向涅槃的道路上引進這些輔助因素。當我們的心如此決意安排後,它將不 耽擱,也不脫離正道地朝向這個目標前進,有利於禪修的條件將會出現。在修禪的當兒,將會順利,同時進步神速。因此,重要的是,每當我們做

布施或持戒之善行時,必要熱望証悟涅槃。只是渴望財富或出生於天界是無遠見的。

只要我們還輪迥於苦海之中,我們就不能避免生、老、病、死及種種的苦惱。即使我們出生於天界,我們還是有危險。享完天壽後,有可能出生於四惡道。有正思惟之佛教徒是會堅決地要達到那高尚智慧及無上快樂的——涅繫。當証入涅繫時,名色就滅止。名色滅止也意味看滅止了一切的痛苦。這是一種極大的安慰,猶如我們放下了在那微軟生命中背馱著的沉重包袱。就像撲滅了大火:" Nibbanti dhlra yathay am Padipo"(聖者的消失有如一盞燈)

因此,如要有適當的熱望,我們可以誦一句巴利文經"idam me danam nibbanassa pacc ayo hotu")意思是,希望我所做的布施,成為証入涅槃的條件。每當我們履行善事時,我們就獲取功德 意志 ( punna )因此,我們也可以誦:"Idam me punam nibbanassa m paccayo hotu",意思是,願我所獲取的功德成為証入涅槃的條件。

同樣的,當我們持戒時,我們也可誦:Idm me silam nibbanassa hotu意思是,願我持守戒律成為証入涅槃之條件。

迴向功德

在履行布施或其它善行過後,我們應迥向功德。這做法是很有益的,因為迥向功德原本 是一種善行。在迴向功德時,我們將能享受那帶著慈悲的心境。那些還在世的,或已去世的親戚、餓鬼及天神若能知曉我們迥向此功德,而同時與我們一起生歡喜 心,也將獲得益處。心生歡喜能使他們獲取出生善道的識。因此,每逢我們履行布施或善行時,我們應在心裡或口頭上迥向功德給于一切眾生。雙親、配偶、孩子、 親戚、朋友、天神及餓鬼。以巴利文誦出的迥向是:Imam no punnabhagam sabba sattanan ca sabba mittanan ca sabbanatinan ca sabba petanan ca sabba

devatanan ca bhajem a Sabba satta sukhi hontu "意思是,我們迥向功德于一切眾生、親戚、朋友、餓鬼及天神。願一切眾生快察樂。緬甸人還加上一句:‘’願一切眾生分享這些功德。善哉!

善哉!善哉!

受惠人

那些向在家人接受四資足的僧人也有他們的責任要完成。僧人應知曉,那些布施食物者不是自己的親戚,他們也沒有負債的責任。他們也不是為了使僧人過得更寫意而布施食物。其實,他們的布施帶有如此的希望:願這些有德行的僧人身心健康以繼續那聖潔的生活,同時修律以脫離苦海。願我們(希施者)也從他們的善行中獲益。因此,這些受惠之僧人唯有通過精進,研讀佛法及修禪清淨意念似答信徒們。如此,信徒們才能從僧人聖潔的德行或其精進過程中獲取功德。大冢都知道,悉迦牟尼佛在世時,那些只不過布施一湯劬匙飯給佛陀及四果羅漢的信徒都能出生於天神界。

悉迦牟尼佛勸告僧人在進食時應保持正念而不要起貪念。他們進食的目的是為了保持健康,以便能夠學習佛法而不應執著於食物的味道。同樣的,他們也應以正確的態度來對持他們所用的袈裟或其他四資足。

經過一段時期研究及學習佛法復後,這些僧人將依據本身的能力向信徒宏法。如此,信徒將能學習佛法,學習安寧的生活及朝向証入涅槃。因此,佛法將能持久,僧人與信徒之間的聯系更有意義及更有成果。

佛說,當我們布施食物時,其賣我們是正在施于五種東西,即是長壽、美麗、力量、快樂和知識。如果沒有食物,我們不能生存,沒有食物也將影響我們的外表及臉色。食物提供力量。若是我們飢餓,就不能享受人生,得不到快樂。有了食物我們就能充實自己修禪以証得智慧。

同樣的,布施者將在這世或來世享受他布施的德行所帶來的五種果報 一一長壽、美麗、力量、快樂察及知識。按照因果定律,這就是善有善報。

布施品

對于布施,我們只能布施我們能力範圍內所允許的東西。那些經濟來源有限的,必須接 受一個事實,那就是他沒有能力隨心所欲的布施。布施,不只在乎於布施品的價值,布施的心意也是重要的。若一個人在堅強的意志力下布施,同時帶有純正的念 頭,慈心及同情心而布施品是通過誡實的手法賺錢買來的,那麼,這布施品縱使小,將勝於那些帶有侮誣的布施或通過不正當手法賺錢買來的布施品。一位誠實的貧 苦者所施舍的一塊錢比得上一位不誠實的富翁所施舍的一百萬塊錢。在雜阿含經部(Samyutta nikaya)裡有一首詩這樣解釋:

生活儘管窮苦,舉止行為——他誠實

生活儘管窘迫,卻足以與妻糊口

仍從將空蕩的貯藏室,找出物件來布施

上千之希施主,上萬之施舍品

比不上他的小布施

為何此豐裕,他慨之施舍

不比那窮人之布施?

為何眾人之千萬施舍

比不上他的小布施?

有些人布施時不持正見

毆打、謀殺至人于苦痛

此施舍受淚水及種種打擊所沾污

比不上忠直之布施

因此千人之千萬施舍,在們值上

比不上他微小之布施

除此.還有其他因素。例如,準備布施食物的種種問題。親身到寺廟來布施與通過別人做布施是有差別釣。因此,那些特地撥出時間來準備及進行布施者應知曉他們正在累積不小的功德。當這種果報成熟時,他們將享有這種善果。

布施,也應帶有智慧,同時也要了解僧人之戒律。就像上座部(theravada)僧人,他們是過午不食的。因此,信徒不應該在午後布施食物于僧人。有些僧人抽煙或偶爾在午後或晚間被發現在店裡進食寺。都是不遵守僧人之戒律的。他們損害了佛法往世期 (Buddha sasana ),也令有正思惟者批評僧人,以為所有的僧人都有這種不相稱的行為。由於如此,那些認真地遵守戒律的僧人,本身無任何過錯卸被連累及被看輕了。

信徒應知曉僧人之戒律,在布施時也應常有智慧。舉個例子.布施香給僧人是不適當的。若僧人討香煙,他們也就是正在要求不被允許的東西。其實,信徒們可以有禮貌地向正在大庭廣眾中抽煙的僧人這樣說:我所敬仰的專者.請允評我提醒你;你依靠信徒之扶助,除了托及信徒之布施.你不能掙錢維持生活。那麼.通過抽煙把信徒所辛苦掙來的錢燃燒掉是恰當的嗎?如此.是否有遵守戒律?難道這不會影響其他僧人及砧污了僧人之良好聲譽嗎?難道對別人,尤其是年青一代,不是樹立了壞榜樣嗎?”“尊者,香煙已完全被証明對身做康有害。除了你本身健康受影響,你的信徒及其他人的健康也因吸入這些有害的煙而受影響。尊者,我們鼓勵你以正

碓之態度接受這勸告,從此戒除煙癮。

悉迦牟尼佛禁止僧人算命,賣符咒或賣護身符,因為對僧人來說,這都不是正命(micca ajiva )

在泰國,緬甸等佛教國家都有一個政府或授權當局所支柱的僧團委員會來審查這些乖離正道之僧人。在泰國,僧團委員會之首領 (sangharaja )一向來都對乖離正道之僧人採取行動,甚至下令他們脫除袈裟。在馬來西亞,沒有僧團委員會,也就不能對那些無賴之僧人採取行動。因此,信徒應會辨別,同時應了解僧團之一些戒律。

服務工作(Veyyavacca

進行服務也是一種布施,例如打掃寺廟、煮食、服侍、洗碗碟、整理、打理花園等。巴利文稱為 Vevvavacca 。此習慣在緬甸很普通。虔誠之佛教徒到寺廟或修禪院去進行服務工作。學校假期期間,男女學生也到修禪院去修禪,有些甚至落髮成為短期出家之沙彌及沙彌尼。修行過後,他們將留下或繼續定期地到來進行服務工作。當我還在緬甸時,我遇到一群上了年紀的緬甸人,他們告訴我說,他們三十年來都風雨不改,連絕不斷地在每個星期日到一間修禪院去打掃及清理。有一次,在我居住的寺廟裡,站進行填土工程,一群打扮入時的少女恰好到來寺廟,

他們發現填土工程正在進行中,就迅速地加入工作隊伍,並把裝滿泥沙的桶抬在肩耪上,似乎不在乎本身及美麗由衣著受泥沙的沾污。

在緬甸,佛教徒之傳統習俗當然是很穩固的,對于獲取功德之舉動,人民都很自覺Veyyavacca被認為是一種能獲取功德之善行。在經典裡也有記載人們因築路、築橋等之服務工作,得出生於天神界。緬甸人是篤信佛教徒傳統的,因此樂於服務工作。有時,他們被告知不需要進行某項服務時,他們將抗議地說:尊者,請你給我們機會積取功德。那布施之精神已深深地理置在他們的心中。服務工作和幫助也是一種布施,因此我們應積極地參與。對於那些一路來都在進行服務工作者,當他們回想他們在服務工作上所付出之精力與時間時都應感到高興。他們應該知曉他們所付出的代價並不是芝麻小事而是可受稱讚的。

布施之果報

布施之直接果報是受人愛戴,也能得人心。這是自然的。當人們獲贈禮物時,都會感到快樂,臉上也顯得春風得意了。他們會很感激也希望報答這恩惠。因此,慷慨的人將會有很多朋友,有需要時,朋友也會來幫助他。

根據佛教,布施者將在他或來世享有富裕之果報。這些慷慨者在事業上將會步步高昇;在生意上將會蒸蒸日上,同時也會增加收入。

一個屢次做布施的人將可能出生於天神界,享受天神之娛樂。若他出生於人界,他將很 富有。甚至因為一些惡果成熟了,他出生于畜牲界,他也將受到細心的照料,就像目前我們所看到的一些富有人家的寵物一樣。那些富裕的人一定是在前世或很多世 前做了很多布施。如果,沒有善果的支助,無論他怎樣的勤勞也不能富裕。我們可看到一些小孩出生于富裕的冢庭裡,享受奢侈的養育,最終繼承父母親之財富。在 物質方向,從來不憂愁。相反的,一些人出生貧苦,終身依然是貧困。這是因為以往他們所做的布施微不足道。

有了財富才能使我們達到物質需求,也可使我們有能力做慈善事業。若我們能妥當的處 理這些財富,將是極大的祝福。窮人通常要忍受貧困和痛苦。(當然,若他們有正確的佛法態度,他們也能有快樂。)因此,我們應培育布施之精神,同時渴望証入 涅槃,滅止一切痛苦。那些在過去世曾做布施之僧人,將不會缺少四資足。

不過,當布施時,我們應帶有聖潔的目的。若一個人布施的目的是為了使別人認識他或獲取聲望,這種布施稱為下等布施 ( hina dana )。若一個人布施的目的是要獲取世間的果報,此布施稱為中等布施 ( majjhima dana )。不帶有世間目的,只誠心的為了要減輕別人之痛苦的布施,稱為上等布施( panitadana )他心想:慈善行為是有益的,忠實的人應履行之,因此,我將履行。這個人有可能帶有出世間之目的,即是証悟或獲取智慧。我們做布施,應帶有誠心要幫

助別人同時渴望証入涅槃以便滅止一切苦。過後,也能幫其他人如此般。我們要滅止輪迴,也希望那些在輪迴中受苦者如此。

瞭解了布施之益處,一個人應時常盡力於仁慈及慷慨。最小的慷慨,也終有一天能產生豐裕的果報。佛說甚至在拋棄食物時有意地讓小動物充飢。是聖潔的態度,總有一天會產生果報。佛陀在強調布施之功德時這麼說:僧人,若眾生理解我所知道的布施之果報,他們將不會在與人分享前,享受自己所擁有的。他們的心念中也不受吝嗇所滲入,甚至是最後一口的食物,若有人接受,他們將分享。但是,僧人,因為眾生不理解我所知道的布施之果報,所以他們沒有

與人分享他們所擁有的,而內心也受吝嗇所干擾。

若我們無能力布施,大概在往世,我們曾受吝嗇之干擾。因此,為了不重復往日的習性,我們應從現在就開始培養布施之習慣。

佛陀讚揚那些慷慨的人 (cagasampada)。佛院稱這種人為:內心遠離貪念,獻身于慈善事業,慷概,豪爽,幫助窮困者,樂于布施。因此,讓我們分享我們能力範圍所允許的;讓我們培育施舍之樂,為人類帶來快樂與鼓舞。

完成這旅途

在布施、持戒及禪修中,布施為起步。我們不應停留于布施這階段,應進一步持戒及修禪。這樣,我們的修行才算完整。

持戒,可使我們將來回想時,帶來滿足與快樂,因為我們過著道德的生活,不傷及任河人。而且,肯定將來我們會出生于善道。修禪,可使我們內心安寧,最終獲得至高無上之樂一涅槃。佛陀真正要我們繼承的是滅止苦。因止,我們應在布施、持戒及禪修方面盡量精進,以滅止一切苦。

願一切眾生身心愉快,願大冢完成布施、持戒及禪修之旅途,到達涅槃。

Thursday, September 16, 2010

我们可以成佛吗?

一般佛教徒都认为正在学佛,目的就是要成佛。所以认为八万四千法门都能达到成佛目的。到底“佛”为何意?只是一般 认为“觉悟者”那么简单吗?若单是觉悟者,为何当年世尊的十大弟子不称自己为“佛”或“觉悟者”呢?反而被称为“阿拉汉”(阿罗汉)?连世尊另外的称号也 是“阿拉汉”。所以我们必须要对此圣号有正确的认识。


阿拉汉

巴利语 arahant 的音译。意为应当的,值得的,有资格者。

诸义注解释“阿拉汉”有五种含义:

1.以已远离(arakatta)一切烦恼故为araham;

2.以已杀烦恼敌故(arinam hatatta)为araham;

3.以已破轮回之辐故(aranam hatatta)为araham;

4.以有资格(arahatta)受资具等供养故为araham;

5.以对恶行已无隐秘故(papakarane rahabhavato)为araham。

“阿拉汉”是对佛陀的尊称,也可以指一切的漏尽者 (khinasava,断尽烦恼者),包括诸佛、独觉佛及阿拉汉弟子。


正自觉者

对佛陀的尊称,为巴利语 sammasambuddha 的直译。samma,意为正确地、圆满地、不颠倒;sam,是指自己,即只是自己,无需他人引导而成的意思;buddha,即佛陀,意为觉悟者。正自觉者即正确地自己觉悟了一切法的人。

诸 义注中说:“正确地、自己觉悟了一切诸法,故为‘正自觉者’。”(Samma samanca sabbadhammanam buddhatta pana sammasambuddho'ti.)


佛陀

巴利(梵)语 buddha 的古音译。意为觉者,觉悟者。

“佛陀”有两种含义:

1.以解脱究竟智觉悟了一切应了知者,称为佛陀。

2.自己无需老师的指导而觉悟了四圣谛,也能教导其他有情觉悟者,称为佛陀。

“凡有任何应了知者,皆以解脱究竟智觉悟了那一切,故为佛陀。或因为自己觉悟了四圣谛,也能令其他有情觉悟,以这些理由故为佛陀。”

从以上的解释,我们这年代的佛弟子不能成佛因为我们已经在有佛法可听闻的年代修行,所以我们决不能自觉。所以世尊的十大悟道的弟子也不能成佛。我们只可以像他们成为多闻(声闻)弟子而最终达到阿拉汉果位。况且世尊也没教导“成佛”之义。世尊到底教导什么呢?

世尊觉一切法,即以此法调伏弟子,令得安稳,令得无畏,调伏寂静,究竟涅槃。世尊为涅槃故,为弟子说法。《杂阿含一一○经》

世尊就是教导涅槃之道,就是要我们修行达到终极目的就是涅槃。正知见正是修行的最高指导原则,整个修行的方针、步骤全都要以正知见为依归,如果知见尚未澄清便急着修行,那是不可能成就圣道的

如来、应、等正觉未曾闻法能自觉法,通达无上菩提。于未来世开觉声闻而为说法,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道。比丘!是名如来、应、 等正觉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别道、说道、通道,复能成就诸声闻教授、教诫。如是正顺、欣乐教法,是名如来、阿罗汉差别 《杂阿含75经》

佛陀是未曾闻法能自觉法,以自己的智慧觉观通达无上菩提。‘如来、应、等正觉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别道、说道、通道,复能成就诸声闻教授、教诫。’ 未曾有人得知的真理佛陀得知了、未曾有人证得的利益佛陀证得了,不但自己知道、分别道、说道、通道,还能以教授、教诫来引导弟子成就道业。

而阿罗汉则必须有待先觉(佛陀)开导来觉悟自己这个后觉。如是正顺、欣乐教法的比丘终于也能达到五受阴厌、离欲、灭,成就了阿罗汉慧解脱。是名如来、阿罗汉差别。

舍利弗尊者,阿难尊者, 迦叶尊者等等阿拉汉和世尊达的无余涅槃, 豪无高底之分。

反观一些佛弟子追求成为菩萨后才成佛,其实菩萨非世尊所提倡,而且我们这年代的众也不能成为菩萨因为要有佛住世而且还要得到佛陀的授记才能有资格修菩萨道。所以印顺导师说我们这年代的众生只能可以做凡夫菩萨。

身为皈依三宝的佛弟子必须要对正法的认识方能修行为皈依庇护所。不然就被部派宗派所造的法门沦落为玄谈之修行道路上,最终还在轮回生死。人身难得已得,所以要在此世达到初果地位(须陀桓 )以便未来七世不再堕三恶道。所谓证初果就是‘见法’‘得法眼生’,是对佛法的如实正慧;它所断的三种烦恼:身见、戒取见和疑,都是属于知见方面的;此外,证入初果也代表着踏上了解脱道的决定性的一步。正是由于它有这些特征,所以我们称之为‘悟道’。

圣弟子,所有集法一切灭已,离诸尘垢,得法眼生,与无间等俱,三结断:所谓身见、戒取、疑。此三结尽,名须陀桓,不堕恶趣法,必定正觉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边。《杂含三九六经经》


Monday, September 13, 2010

吉祥經 Mangala Sutta Discourse on Great Blessings



evaṃ me sutaṃ │ ekaṃ samayaṃ bhagavā sāvatthiyaṃ viharati jetavane anāthapiṇḍikassa ārāme│ atha kho aññatarā devatā abhikkantāya rattiyā, abhikkantavaṅṅā kevalakappaṃ jetavanaṃ obhāsetvā yena bhagavā tenupasaṅkami│ upasaṃkamitvā bhagavantaṃ abhivādetvā ekamantaṃ atthāsi│ ekamantaṃ ṭhitā kho sā devatā bhagavantaṃ gāthāya ajjhabhāsi│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 有一天子於後夜分, 身諸光明, 遍照祇林, 詣佛陀所, 稽首作禮, 却住一面, 以偈白佛言:

1. bahū devā manussā ca│ maṅgalāni acintayuṃ│
ākaṅkhamānā sotthānaṃ│ brūhi maṅgalam uttamaṃ│

諸天與世人, 思維吉祥事, 猶然未決定, 何為真吉祥, 懇親佛世尊, 細說勝吉祥.

2. asevanā ca bālānaṃ│ paṇḍitānañca sevanā│
pūjā ca pūjanīyānaṃ│ etaṃ maṅgalam uttamaṃ│

遠離愚痴人, 親近智慧者; 供養于應供, 此為真吉祥.

3. paṭirūpadesavāso ca│ pubbe ca katapuññatā│
attasammāpaṇidhi ca│ etaṃ maṅgalam uttamaṃ│

擇鄰安適住, 昔本值福田; 舉止依正道, 此為真吉祥.

4. bāhu-saccañca sippañca│ vinayo ca susikkhito│
subhāsitā ca yā vācā│ etaṃ maṅgalam uttamaṃ│

博學懷巧藝, 奉守于戒律; 言語悅和意, 此為真吉祥.

5. mātāpitu-upaṭṭhānaṃ│ puttadārassa saṅgaho│
anākulā ca kammantā│ etaṃ maṅgalam uttamaṃ│

孝順于父母, 善顧妻兒子; 處事須盡責, 此為真吉祥.

6. dānañca dhammacariyā│ ñātakānañca saṅgaho│
anavajjāni kammāni│ etaṃ maṅgalam uttamaṃ│

布施依正法, 常援助親属; 莫惹事生非, 此為真吉祥.

7. āratī viratī pāpā│ majjapānā ca saññamo│
appamādo ca dhammesu│ etaṃ maṅgalam uttamaṃ│

遠離諸惡業, 莫嗜酒成習; 發勤正行, 此為真吉祥.

8. gāravo ca nivāto ca│ santuṭṭhī ca kataññutā│
kālena dhammassavanaṃ│ etaṃ maṅgalam uttamaṃ│

尊敬與謙讓, 知足常感恩; 適時聞佛法, 此為真吉祥.

9. khantī ca sovacassatā│ samaṇānañca dassanaṃ│
kālena dhammasākacchā│ etaṃ maṅgalam uttamaṃ│

忍辱與服從, 瞻仰諸沙門; 適時論佛法, 此為真吉祥.

10. tapo ca brahmacariyañca│ ariyasaccāna dassanaṃ│
nibbānasacchikiriyā ca│ etaṃ maṅgalam uttamaṃ│

精進于梵行, 明見四聖諦; 體証解脫味, 此為真吉祥.

11. phuṭṭhassa lokadhammehi│ cittaṃ yassa na kampati│
asokaṃ virajaṃ khemaṃ│ etaṃ maṅgalam uttamaṃ│

接觸世間法, 心寂不為動; 無憂淨安穩, 此為真吉祥.

12. etādisāni katvāna│ sabbattham aparājitā│
sabbattha sotthiṃ gacchanti│ tantesaṃ maṅgalamuttamanti│

如是修諸行, 而能無墜失; 處處得安樂, 諸事成吉祥.

Sunday, September 12, 2010

巴利三藏和阿含经有什么区别?

南方上座部的巴利文经藏—「五部」,毫无遗漏而完整地传承下来,在日本也已译为日文并收录于《巴利语三藏》中(台 湾元亨寺参照日文译本翻译了全文为汉语,另有英文等多国语言译本),此外再也无其它任何部派传下完整的原始佛经。至于汉译「四阿含」则是每一阿含经都分属 不同的部派,只不过刚好整理后合称为「四阿含」而已,彼此之间并不像巴利文经藏如此统一与密切相关了。

   日本明治以后发现巴利文经藏,日本学者便将它与汉译阿含作比较,至今两者的对应关系几乎已经彻底研究了,而其中最早的研究成果是(女+市)崎正治博士的 〈汉译四阿含〉("The Four Buddhist Agamas in Chinese", ASJ., Tokyo, 1907。译按:ASJ. 为日本亚洲协会(The Asiatic Society of Japan)的略称)。随后,赤沼智善(1885-1937)教授的《汉巴四部四阿含互照录》(1929),内容更为详细。

   汉译各阿含经并未明白记载其所属的部派,自古以来中国与日本便有研究指出其所属部派,但都不正确,即使到了今天也还有些部分尚未确定,如表一中《别译杂 阿含》与《增一阿含》所属的部派,便有种种说法而未有定论。《增一阿含》中屡见大乘用语,其中故事类的记事,包含了许多近似巴利注释书中所记载的故事,令 人相信它比其它阿含经成立得晚,但仍无法找出线索判定其所属的部派。

  另 外,表一中未列出的阿含诸经,尚有二世纪由安世高译出,包含数十部经的《单卷杂阿含》与《增一阿含》。此外,个别译出的单译经在整部「四阿含」中也非常 多,甚且《中阿含》、《增一阿含》除现存的经典外,还有更早译出但现已佚失的。这些个别的经典中,有相当多现在仍以单本译经的形式流传着。基于前述情形, 阿含经仍有不少细部的问题尚未解决,此外就残本而言,在梵语与藏文译本中,也多少存在着一些个别译出的阿含经残本。

   以下说明「五部、四阿含」中经典的形式。巴利《长部》、汉译《长阿含》收集的是篇幅最长的经典;巴利《中部》、汉译《中阿含》是篇幅中等的经典;巴利 《相应部》、汉译《杂阿含》是将数千百部篇幅较短的经典,依人物与教理等分类而构成;巴利《增支部》、汉译《增一阿含》则是将与法数有关的数千百部篇幅较 短的经典,分类为一法至十一法而成。

  不符合以上分类的经典,则另纂集为 巴利《小部》(或杂藏)。巴利《小部》中包含了《经集》、《法句经》、《自说经》、《本生经》、《长老偈》、《长老尼偈》等有名的诗偈集经典。其中,有一 部分是佛世时就以诗偈来唱诵的,且为巴利《相应部》与《增支部》所引用的最古老经典。此外,也有比起其它四部毫不逊色的古老诗偈,但也有一部分当可视为佛 灭后才成立的新经典。(摘录自日本佛教学者 水野弘元 博士所著《佛教的真髓》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章节。)

   汉译四部《阿含经》和南传巴利文三藏经典是研究初期佛教的重要文献,经由专业学者对二者的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厘清佛教历史流传变异的重重迷雾,探究 原始佛法教义的流传与翻译传播的轨迹,建立对佛陀原始教法的信心与正见。然而,现存的汉译四部阿含经分别属於法藏部、说一切有部、大眾部等部派经典,律藏 也流传著曇无德部(法藏部)的《四分律》、弥沙塞部(化地部)的《五分律》、摩訶僧祇部(大眾部)的《摩訶僧祇律》、萨婆多部(旧说一切有部)的《十诵 律》、根本有部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等,经由古印度的俗语改为古梵语,再由梵文转译为古汉语,在漫长历史里不断流传,转译,传抄的过程中,出现了不 少的内容参杂、缺失,卷数次第错误,乃至字句讹误、语义不明、难解晦涩的经文的问题。

   由于没有完整的传承与合格的导师教授,学习北传四部阿含的学人遇到了巨大的困惑与障碍。需要警惕的是少数人以研究阿含,推崇原始佛教为名,以个人习气随 意解读释义,有的添加混淆各种后期思想,有的参杂外道杂说自创体系教法,还有个别极端的对南传佛教比库、僧团、巴利文三藏圣典肆意污蔑歪曲,不但会误导学 人走上歪路,也会被人利用于建立个人宗派等目的。如果佛弟子打着所谓圆融、慈悲、方便、适应、发展等借口,「法说非法,非法说法;律说非律,非律说律;佛 说说为非佛说,非佛说说为佛说」,篡改佛法,这是导致圣教衰败、正法消亡的原因。唯有依照佛陀所说、所教,「法说为法,非法说为非法;律说为律,非律说为 非律;佛说说为佛说,非佛说说为非佛说」,如此才能给人、天带来真正的利益,给众生增加真正的福乐,使佛陀的正法长住世间。

  南传巴利语经律论三藏属于上座部分别说系的经典,经历了历史上六次阿拉汉们参与的结集(佛教历史上的六次结集),由于遵循历代阿拉汉们禁止对原始教法做任何废除或修改,只容许添加能令原始佛教更精确的说法的严格传统,上座部佛教成了唯一成功保存古老纯正佛教教法的部派。巴利语与巴利圣典流传至今,已经两千多年了,它的存在,表达了佛弟子们精诚为法的坚毅心行,这是值得深深尊重的!南传佛教并不反对北传阿含,但传统的南传佛教向来不重视北传阿含。就比如一个英国人,有必要向中国人学习英语吗?

   巴利文三藏圣典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组织次第上,都要比汉译四阿含译本更具有严密性和完整性,同时也更富有早期佛教的色彩。 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大量华人修学者前往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参学、出家受具足戒成为庄严、清净的比库,接受完整传统的上座部佛法教学和实践止观禅修,同时 也将大量的巴利文圣典、南传尊者的著述,以及大量的英文、日文上座部佛教学者、出家僧人的译作翻译为汉语,目前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现代汉语上座部佛法修 学体系,有幸的华人学子将得以倾听阅读到佛陀原本教法的精髓,走上完美纯正、直达灭除烦恼苦忧的涅槃之道,与诸阿拉汉同行。

文字编辑:ANICCA


取自:http://www.dhamma.net.cn/books/butong.html

趋向涅磐的一行道

从阿含经记载(大般涅盘经)看看佛陀怎样认为一位真正的佛弟子:

我们时常都听到:“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或者 “当自作洲,自作归依,勿归依他人;以法为洲,法为归依而住,勿归依他人



这句话就是佛陀将入灭前向阿难尊者说到,白话如以下:

「阿难!我对大家的教导,一向是毫无保留的,大家还期待我指示什么呢?如来从不以自己为领导者的,只有自认为是领导者,才会留下遗命。我已经老了,八十 岁的身体,就像一部中古车一样,只有靠不断地维修,才能勉强维持。所以,大家是不能一直想依靠我的,应当依靠自己;依靠法,因为除此以外,就没什么好依靠 的了。
  
怎样才是依靠自己,依靠法呢?那就是应当努力在自己的身体、感受、心念、想法上专注觉察,来止息一切忧愁烦恼。我入灭后,能够这样修行的人,一定能够达到最高的成就,那就是我真正的弟子了。」

从以上的经文,佛陀入灭还是强调修四念住(四念处)。为什么呢?相应部念处相应云:“诸比丘!有此一乘道 (唯一的道路或称为一行道),能使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盘,谓四念处"

四念住是佛陀亲身佛陀亲自体证、教授的殊胜方法,所以佛陀说只有一条道路可以使众生清净、克服愁叹、灭除苦忧、实践真理、体证涅盘的,就是八正道里的正念。

如大念住经所说,如果有人依这个方式正确地修四念住七天,就可以期望得到两种果位中的一种:现生得最上智慧,或者如果五蕴仍然存在,则得不还果。

还有修习四念住可以保护自己及别人如杂阿含第624经佛陀说道:
“诸比丘!应以‘自护’以修习念 处,应以‘护他’以修习念处。诸比丘!自护者则护他,护他者则自护。
诸比丘!云何自护则护他耶?依修习、多修。诸比丘!如是,自护则护他。
诸比丘!云何护他则自护耶?依于忍辱、无害、慈爱、哀愍。诸比丘!如是, 护他则自护。
诸比丘!以‘自护’则应修念处,‘护他’则应修念处。诸比丘!自护则护他, 护他则自护。’

听空海法师开示四念处法门:

Narasīha Gāthā (獅子偈)

這些偈是佛陀在菩提樹下得到証悟后第一次回到自己原來的國家(Kapilavatthu)時, 公主耶輸陀羅 (yasodhara) 對兒子羅候羅 (Rahula) 所說的, 她描述了佛陀的一些外貌特征和高貴的德行
当你们一边听着此音乐,一边看以下的偈文,男性佛弟子想象自己是佛陀之子羅候羅, 而女性想象自己为佛陀之妻耶輸陀羅,把你们的感觉在此跟大家分享!


1. Cakka-varaṅkita-rattasupādo —Lakkhaṇa-mandita-āyatapaṇhī
Cāmara-chatta-vibhūsita-pādo —Esa hi tuyhapitā narasīho
(他的紅足下有千輻輪相 ; 他的足踵圓滿廣平 ; 他的腳掌和傘蓋一樣莊嚴 那的確是你的父親,人中的獅子。 )

2. Sakya-kumāravaro sukhumālo —Lakkhaṇa-vitthata-puñña-sarīro
Lokahitāya-gato naravīro —Esa hi tuyhapitā narasīho
(他舉止優雅,是高貴的釋迦族王子; 他的身體相好莊嚴; 他是男人當中英雄 , 為一切世間而作利益。
那的確是你的父親,人中的獅子。 )

3. Puṇṇa-sasaṅkani-bhommukha-vaṇṇo —Deva-narāna-piyo naranāgo
Mattagajinda-vilāsitagāmī —Esa hi tuyhapitā narasīho
(他面如滿月; 他是天人的導師 他是人中龍象; 他步法優美,行步穩健。 那的確是你的父親,人中的獅子。 )

4. Khattiya-sambhava-aggakulīno —Deva-manussa-namassita-pādo
Sīla-samādhi-patiṭṭhita-citto —Esa hi tuyhapitā narasīho
(他來自於剎帝利的高貴血統; 他的蓮足一直為人天所頂禮 他勤修戒律和三摩地 那的確是你的父親,人中的獅子。 )

5. Āyata-tuṅga-susaṇṭhita-nāso —Gopamukho abhīnila-sunetto
Indadhanū abhinīla-bhamūkho —Esa hi tuyhapitā narasīho
(他鼻子高廣修直, 他的眼睫可以澄清四海 他的眉毛像一道彩虹那的確是你的父親,人中的獅子。 )

6. Vaṭṭa-sumaṭṭa-susaṇṭhita-gīvo —Sīhahanū migarāja-sarīro
Kañcana-succhavi-uttama-vanno —Esa hi tuyhapitā narasīho
(他的頸項隆滿、柔軟 他的頷頰如獅子
他的身體猶如轉輪之王;他的皮膚細軟,身金色相。 那的確是你的父親,人中的獅子。 )

7. Suniddha-sugambhīra-mañjusu-ghoso —Hiṅgula-bandhu-suratta-sujivho
Vīsati vīsati seta-sudanto —Esa hi tuyhapitā narasīho
(他的聲音和雅深廣美妙; 他舌色紅; 他口中上下各有二十顆白玉齒 那的確是你的父親,人中的獅子。

8. Añjana-vaṇṇa-sunīla-sukeso —Kañcana-paṭṭa-visuddha-lalaṭo
Osadhi-pandara-suddha-suuṇṇo —Esa hi tuyhapitā narasīho
(他的頭發紺青色似如黑蜂 他的額頭猶如一個擦亮的金碟子; 眉間的白毫宛若晨星 那的確是你的父親,人中的獅子。 )

9. Gacchati nīlapathe viya cando —Tāragaṇā-pariveṭhita-rūpo
Sāvaka-majjhagato samanindo —Esa hi tuyhapitā narasīho
(如同月亮遵守天空的軌跡,為眾星所圍繞。這位僧眾的導師也由他的門徒所陪伴 那的確是你的父親,人中的獅子。 )

阿含经 之古仙道

我以前所修的是汉传大乘,现在也非南传派。不久以前才知道佛教的历史演变,还有什么部派分裂,佛陀灭度几百年后出现的初期,中期和后期大乘之说。而且还体会到那些法门的境界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于是不想在长时间致力于佛法的修学之后颓然地发现所走的全是冤枉路,所以就发愿要寻找佛陀本来的如实教法或者古仙道,那就要从最古老的巴利藏的经典入手。这仿佛如[相应部12.65]城邑记述以下的故事:

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世尊告诉比丘们∶ 「比丘们!有一个人在森林中迷失了,偶然发现一条古人的道路.就沿着走下去。终於发现了一座古城邑。这古城为园林所围绕,池塘里浮着美丽的莲花,那是一座令人心旷神怡的古城邑。
这个人就去稟告国王说∶大王!我在森林中迷失了,偶然发现一条古人的道路.就沿着走下去。终於发现了一座古城邑。这古城为园林所围绕,池塘里浮着美丽的莲花,那是一座令人心旷神怡的古城邑。大王可以在那边重建一个城邑。国王听了,很感兴趣,就派大臣到那里建造。后来那个城邑,人口增加,极为繁荣。
比丘们!同样的道理,我也发现正觉者所走的古道。古时正觉者所走的古道是怎样的呢?那即是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比丘们!我从这道路走,不久,就知道了老病死,也知道了老病死的缘因,灭除了老病死,和实现灭除老病死之道。
比丘们!我知道了这方法,就将这方法教示比丘、比丘尼,以及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所以这方法为许多人所知道,人口增加,极为繁荣,以至今日。

八正道的第一道:正见或正知就是要我们修行先了解佛法的法义,修行的次第以及修行的目的,修行目的就是要脱離煩惱和痛苦,而不是要成就什麼,獲得谁的加持,达到一些不懂前人有没有达到的境界等等。 其实佛陀一直教化众生要得到解脫而已。我们想渡化众生的也是教化他们脱離煩惱和痛苦,而非教化一些自己都不能达到或没人曾经亲证过的境界。

我从这古仙道找到什么呢?就是八正道之正念:四念处或四念住!四念住是佛陀亲自觉证的,而且无论南传北传还是藏传汉传,四念住都是被承认的,而且许多巴利藏经典里记载佛陀非常鼓励弟子修行四念住,甚至佛陀临终前也吩咐诸弟子以四念处为住。所以四念住就是非常可靠的一行道。如相应部念处相应云:“诸比丘!有此一乘道 ,能使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盘,谓四念处"

还有多修四念住可以令正法久住如经云:
因不修习、不多修四念处,故如来般涅盘之后,正法不能久住。友!又因修习、多修四念处,故如来般涅盘之后,正法能久住。” - 相应部念处相应戒住品

最重要的还是我们可以靠自己此时此地此世见法,不必等到下一世或某外来的力量来加持。我之前学过神经语言程式学(NLP),原来才了解宗教信仰中的祈祷,持咒或唸佛菩萨或祈求上帝得到的感应都是来自我们的内心或者现代人叫着潜意识。我本身就有此经验。以前唸佛诵经都没有任何感应,反而学了科学化的NLP才有机会经历一些不可思议的境界,这也使我破除迷信而迈向寻求正信的佛法之一因缘。

法遵比丘尼说的非常对:“倘若佛法在于昭示佛菩萨和上师的感应加持,那么它并没有超越信仰!” 因为我看到印度教也是有此类的感应加持修行,为什么我们要说他们肉眼见不到的神明会死而我们肉眼见不到的菩萨是不会死的呢?

若非乔达摩·悉达多出世于这地球,还有谁会向我们说正法呢?
又乔达摩·悉达多未出世前的一百年里,又有谁正在说正法呢?
若有谁一直说正法,那乔达摩·悉达多自认悟道成佛也没怎大的意义!


目前中国,日本, 香港和台湾还有很多佛弟子找回古道,所以越来越多宣传佛陀原本的如实教法的道场在这些国家成立,就如经中所讲的人口增加,极为繁荣。

最后,听听阿难尊者在佛陀灭度后如何说:
阿难尊者所说偈:“善友已消逝,世尊已入灭;今唯此相伴,趋向身随念。”
“人生活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了解之”

好书介绍:[灭苦之道] 法遵比丘尼著


此书道明什么是佛佗所教的正法

倘若佛法在于阐述因果报应,那么它并没有超越神话!
倘若佛法在于昭示佛菩萨和上师的感应加持,那么它并没有超越信仰!
倘若佛法在于发扬慈悲喜舍的精神,那么它并没有超越慈善救济!
倘若佛法在于解释宇宙万法的生灭,那么它并没有超越科学!
倘若佛法在于五戒十善的劝导,那么它并没有超越道德!
倘若佛法在于禅境的修练,那么它并没有超越瑜伽冥想!
倘若佛法在于阿毗达磨及自性空、有的论议,那么它并没有超越哲学!



法遵比丘尼写这本书的动机,既不是为了标奇立异,也不是为了惊世骇俗,她是老老实实、完完全全在‘以佛法研究佛法’,并希望对目前所流传的,诸家争鸣、百花齐放、一人一号各吹各调的佛法,能够发生一些正本清源,去芜存菁的作用。她在〈跋〉中似乎也在表明此一意愿。如说:‘书中的确对现今普遍流传的佛法作了驳斥,这一点我感到很抱歉,但为厘清正见却不得不这么作。虽然,回想到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佛陀、正法和圣弟子们已委屈了两千多年,这么长久以来的岁月里,圣人们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尚未离欲的我确实抱有替他们说说公道话的想法。但更重要的还是由于我见识到穿凿附会的腐蚀力量。传统佛教最拿手的就是‘圆融’这种阖家欢乐的团圆喜剧,四圣谛可以和空假中三谛划上等号,再和真俗二谛划上等号,乃至世间一切善法皆是佛法……等等。为了极力避免《相应修多罗》或《灭苦之道》在后人善意弭诤的牵强附会下,又沦落到这种搓汤圆式的大圆融,也就只好很伤感情地与传统佛法划清界线’。

法遵比丘尼说:‘二十五个世纪以来,为了将佛法传布于世间,历代祖师们各自发挥丰富的思想创意及宗教体验,自由地诠释佛法,虽然佛教思想史因而硕果累累,几乎囊括世间所有美善之法,可是却也使得佛陀所正觉、超乎世俗知识及想像的正法,就此隐没不显‘

这就如世尊在《像法经》中如此对迦叶尊者说:
{迦 叶!譬如劫欲坏时,真宝未灭,有诸相似伪宝出于世间;伪宝出已,真宝则没。如是,迦叶!如来正法欲灭之时,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譬 如大海中船,载多珍宝,则顿沈没;如来正法则不如是,渐渐消减。如来正法,不为地界所坏,不为水、火、风界所坏,乃至恶众生出世,乐行诸恶、欲行诸恶、成 就诸恶,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炽然,如来正法于此则没。}


全书免费下载: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136732.html

佛教为什么有大乘小乘的分别呢?

法增比丘 Dhammavaro Bhikkhu


在佛陀的时代只有一乘,那即是佛乘,释迦牟尼佛所教的道理;但是比丘众因为根基的差别,当时比丘众诵经者相聚诵习经,持律者相聚抉择律,论法者相聚论法,僧团就开始部派化。佛灭后百年,僧团因大天比丘(Mahadeva)的五事而分裂為大眾 (Mahasanghika) 和上座(Thera) 二部。现在南传佛教国家所通称的上座部 (Theravada) 是继承原来的上座部。


佛灭后二百年,大眾部中渐分出八部,佛灭后三百至四百年,上座部中又分出十部。大乘佛教经典用的梵文在公元开纪时才出现在印度,而巴利圣典至少比梵文大乘经典早了两百多年,在公元前一世纪在锡兰王瓦塔葛曼尼(Vattagamani)时才记录成文字,然后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云南等地。这上座部传统,也是属於部派的传承,不是原始的佛教。

阿育王(Asoka)时因為崇信佛法,佛教一时鼎盛无比,眾多外道為了生活糊口混入僧团里,出家眾不学佛法,国都华氏城(Putaliputra)的阿育王寺,因為外道渗入而七年不能举行诵戒布萨, 阿育王於是礼请目犍连子帝须 (Mogalliputta Tissa Thera) 分别真假僧眾,把眾多外道逐出僧团,并在华氏城举行了第三次结集(佛灭后236年),他编辑了一部《论事》(Katha Vatthu) 来驳斥当时流行的众多邪见,计有千条之多,这就促成了佛教的分裂。

大眾部(摩訶僧祇Mahasanghika )即衍生为后来的大乘,他们的比丘众自编律典,此律典是跋耆(Vajji)的比丘於第二次七百结集中编辑出来的,与上座部各部派的律典组织不同,后来再自编其他的佛经,为了对抗上座部比丘的指责,而说他们是大乘,上座部的是小乘。

现今汉传的律《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解脱戒经》等都是部派佛教时代上座部的律典,西藏译的《律藏》是属於晚期或新的《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因此现今南北传佛教国家所持的律典都是源於上座部各部派的,大眾部的《摩訶僧祇律》已经没有人持守。汉传佛教自从晋代智顗大师把阿含经贬为小乘佛法之后,著重弘扬菩萨道,而流传大乘佛经,北传佛教国家於是渐渐成为大乘佛教国家,并贬南传佛教的佛法为小乘佛教。

西方学者最先开始研究巴利文经典,并确定它比大乘佛经的梵文为早,后来日本的佛教学者也加入研究巴利文经典,因此近来汉传佛教学者及僧伽才发现久已被埋没的阿含经典,并加以弘扬。

Monday, February 22, 2010

Three marks of existence

With the faculty of wisdom the Buddha directly perceived that everything in the physical world (and everything in the phenomenology of psychology) is marked by these three characteristics:

* Anicca (Sanskrit anitya) "inconstancy" or "impermanence". This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all conditioned things (sankhara) are in a constant state of flux. In reality there is no thing that ultimately ceases to exist; only the appearance of a thing ceases as it changes from one form to another. Imagine a leaf that falls to the ground and decomposes. While the appearance and relative existence of the leaf ceases, the components that formed the leaf become particulate material that may go on to form new plants. Buddhism teaches a middle way, avoiding the extreme views of eternalism and nihilism.[2]

* Dukkha (Sanskrit duhkha) or "unsatisfactoriness" (or "dis-ease"; also often translated "suffering", though this is somewhat misleading). Nothing found in the physical world or even the psychological realm can bring lasting deep satisfaction.
* Anatta (Sanskrit anatman) or "non-Self" is used in the suttas both as a noun and as a predicative adjective to denote that phenomena are not, or are without, a permanent self, to describe any and all composite, consubstantial, phenomenal and temporal things, from the macrocosmic to microcosmic, be it matter pertaining to the physical body or the cosmos at large, as well as any and all mental machinations, which are impermanent.

There is often a fourth Dharma Seal mentioned:

* Nirvana is peace. Nirvana is the "other shore" from samsara.

Together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existence are called ti-lakkhana in Pali or tri-laksana in Sanskrit.
By bringing the three (or four) seals into moment-to-moment experience through concentrated awareness, we are said to achieve wisdom – the third of the three higher trainings – the way out of samsara. Thus the method for leaving samsara involves a deep-rooted change in world view.
Contents

[hide]

Tuesday, February 16, 2010

Eightfold Path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describes the way to the end of suffering, as it was laid out by Siddhartha Gautama. It is a practical guideline to eth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with the goal of freeing the individual from attachments and delusions; and it finally leads to understanding the truth about all things.

1. Right View

Right view is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of the path, it simply means to see and to understand things as they really are and to realise the Four Noble Truth.

2. Right Intention

While right view refers to the cognitive aspect of wisdom, right intention refers to the volitional aspect, i.e. the kind of mental energy that controls our actions. Right intention can be described best as commitment to ethical and mental self-improvement.

3. Right Speech

Right speech is the first principle of ethical conduct in the eightfold path. Ethical conduct is viewed as a guideline to moral discipline, which supports the other principles of the path. This aspect is not self-sufficient, however, essential, because mental purification can only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of ethical conduct.

4. Right Action

The second ethical principle, right action, involves the body as natural means of expression, as it refers to deeds that involve bodily actions. Unwholesome actions lead to unsound states of mind, while wholesome actions lead to sound states of mind.

5. Right Livelihood

Right livelihood means that one should earn one's living in a righteous way and that wealth should be gained legally and peacefully.

6. Right Effort

Right effort can be seen a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other principles of the path. Without effort, which is in itself an act of will, nothing can be achieved, whereas misguided effort distracts the mind from its task, and confusion will be the consequence.

7. Right Mindfulness

Right mindfulness is the controlled and perfected faculty of cognition. It is the mental ability to see things as they are, with clear consciousness. Usually, the cognitive process begins with an impression induced by perception, or by a thought, but then it does not stay with the mere impression.

8. Right Concentration

The eighth principle of the path, right concentration, refer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mental force that occurs in natural consciousness, although at a relatively low level of intensity, namely concentration.

The Four Noble Truth

1) Suffering (Duhkhasatya)
Birth is suffering, aging is suffering, sickness is suffering, dissociation from the loved is suffering, not to get what one wants is suffering: in short the five categories affected by clinging are suffering.

2)
Cause of Suffering (Samudayasatya)
suffering is caused by desire (tr.s.n.â) and by ignorance (avidyâ), The cause of suffering is attachment to transient things and the ignorance thereof. Transient things do not only include the physical objects that surround us, but also ideas, and -in a greater sense- all objects of our perception. Ignorance is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how our mind is attached to impermanent things.

3) Cessation of Suffering
(Nirodhasatya)
The cessation of suffering can be attained through nirodha. Nirodha means the unmaking of sensual craving and conceptual attachment. Suffering can be ended by attaining dispassion.

4) Path to End Suffering (Mârgasatya)
There is a path to the end of suffering - a gradual path of self-improvement, which is described more detailed in the Eightfold Path. It is the middle way between the two extremes of excessive self-indulgence (hedonism) and excessive self-mortification (asceticism)
  1. Right Knowledge (or Views), samyagdr.s.t.i,
  2. Right Resolve, samyaksan.kalpa,
  3. Right Speech, samyagvâk,
  4. Right Conduct (or Action), samyakkarma,
  5. Right Livelihood, samyagjîva,
  6. Right Effort, samyagvyâyâma,
  7. Right Mindfulness, samyaksmr.ti, and
  8. Right Meditation (or Concentration), samyaksamâdhi.




A wise man finds no delight in heavenly pleasures. The disciple of The Buddha takes delight in the destruction of Craving. [Dhammapada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