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Visuddhacara尊者 譯者:陳玡閥先生
巴利文Dana。被譯為布施 —— 慷慨、慈善或大方。它是佛法中三大主題(布施、持戒、修禪)之一。因此,已強調了布施的重要性。佛教徒應注意同時培養優良的布施精神。這是邁向滅止貪moha、瞋dosa及痴lobha之第一步。每一項布施之舉動,反映了無貪、無瞋及無痴。布施進行時,我們心理充滿慈 metta及悲karuna。因此,那時刻,貪、瞋及痴不能呈現。
布施這詞是廣義的。它的含義不止於布施給僧人,不止於布施貴重物品,也不止於布施 以金錢來衡量的東西。我們可進行無物質布施;它,往往也超越了物質布施。這意思是說,當我們以仁慈的心互相對待,我們就是正在布施仁慈、溫順、舒適、安 寧,快樂等等。因此,我們可以布施仁慈‧舉個例子,我們可以以同情的心情傾聽那些苦悶的人訴說心事。同時,安慰和鼓勵他們。對於一個處在苦悶的人來說,我 們能撥出時間傾聽他們的訴苦,總比他接受物質布施來得重要。因此,我們生活在一個團體中,務必互相照料及關心,若有能力,我們應伸出援助之手。我們也可通 過文雅,緩和的語言布施仁慈,不說嚴厲及忿怒的語言。這樣可使聽者帶來愉快。有一首詩如此說:
忠言數句值千句
在人生旅途的斜坡上
使弱者,厭倦者
更堅強,勇敢地奮鬥
因此,在往上的生命旅途中
讓我們散布四方
仁慈的語言
就像黑暗中,陰天裡
普照的陽光。
當我們把快樂帶進別人的生活中時,我們就是正在進行一項相當有意義的布施。這就是超越物質布施的意思。舉個例子,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一位名叫Payasi 的太子向苦行者、婆羅門教徒、旅客、乞丐及貧苦者布施。他所布施的是碎米、酸腐的麥片粥及粗糙的衣物。一位名叫 Uttara 的年青婆羅門教徒負責分配這些東西。有一天’Uttara在Payasi太子背後批評他。太子就召他來審問:“為何你如此批評?Uttara。朋友,難道那些希望獲得功德的不期望從我們的善行中得到回報嗎?”Uttara回答:“大王,你所布施的碎米及酸腐的麥片粥,你連腳都不想被沾上,更別說吃了!你所布施之粗糙衣物,連腳你都不想踩在上向面,更別提穿了!” Payasi太子聽後,指示 Uttara重新處理及提供較好的食物與衣服。Uttara 也就照指示行事
當Payasi太子逝世後,他出生在一個較低天界的一間空摟裡。Uttara。出生在較高的天界,成為三十三天公之一。這是因為Payasi太子不甚情願地進行這項施捨,沒親手布施,也不很關心。
在長阿含 ( Digha Nikaya ) 的 Payasi 經裡說明了真正關懷與關心的重要性。因此,在進行布施時,我們有必要培育慈心及悲心。
佛紙被教導布施食物、袈裟、醫葯及佛寺給僧團,原因是僧團被認為是一種福田,是值 得我們護持的。佛教徒護持僧團的做法是可以被理解的,因為僧人能學習及護法,以使佛法一代一代地延續下去。沒有佛法,佛教也就滅亡了。僧人受持二百二十七 戒以抑制感官的享受。由於佛被徒認為僧人有較好的條件以清淨其意,因此,僧人通常都會受到佛教徒的支助。
不過,具正的布施,不只是施舍給僧人而巳。我們也必須在佛友之間建立良好的關係,表示關心與幫助,同時互相扶助。若有佛友面對困難或需要幫助,只要我們能力所許可的,我們應該要有反應,要有行動o此類之慈心與悲心也應擴展至整個社會。我們可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慷慨地布施於醫院、安老院、殘障學院及其他慈善機構。我們也可以同心協力設立此類慈善機構。這種胸襟豁達之態度將使我們的生活更具意義,更充實。
意志力
布施者,在布施前,布施進行的剎那間及布施後應心生歡喜。例如布施食物給僧人,在 我們布施之前和正在籌備階段,應心生歡喜。我們應了解,同時威激我們本身所想的、計劃的及所做的,因為這些舉動都值得贊揚,也是有益及聖潔的。我們應為這 事情而高興。在布施進行中的那一剎那,應心生歡喜,同時對本身的舉動保持正念,不可心不在焉。此以後,每當一想起這布施之善行,我們也應感到高興。
有些人郤沒有上述之態度。舉個例子,他們有打算要布施,可是卻不成功。有時布施正在進行時,他們無正念,心猿意馬;也有些人,布施後,卻後悔。如此,果報就有差異了。在經典裡,曾有一個布施給僧人後後悔的例子,這個人下一世再生於人道。但,只因他大吝嗇了,所以他雖富有卻享受不到財富。因此,我們必須小心,在布施前,布施之剎那及布施後,都應該要保持那聖潔的意念。
篤信因果
布施者也應了解因果關係。我們知道我們是自己行為之主人。我們將承自己所造的業。所謂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在布施的當兒,我們相信因果,這種布施是具有智慧的。因此
,將來或來世,在我們享有這果報的同時,我們也具有智慧。不了解或不相信因呆,也將能使我們的禪修受到挫折。執著於邪見,將使禪修進展受阻得,難以体驗更高深的智慧及涅槃。
決心
另一個主要之因素是決心 ( adhitthana )每當我做善行時,我們應熱望体驗涅槃——滅止一切苦。
在緬甸的傳統中,一個人在做善行時,許願,希望將來能健康、富有及証入涅槃。有健 康的身体才能修禪。有了財富,才能做布施,才能預備良好的修行條件。對於僧人來說,這意味著:他將不會缺少使他生存的四資足(袈裟、食物、醫葯、住宿)。 長壽也是需要的,以使我們能利用這些時間獲取功德來幫助我們滅止痛苦。最終,我們在朝向涅槃的道路上引進這些輔助因素。當我們的心如此決意安排後,它將不 耽擱,也不脫離正道地朝向這個目標前進,有利於禪修的條件將會出現。在修禪的當兒,將會順利,同時進步神速。因此,重要的是,每當我們做
布施或持戒之善行時,必要熱望証悟涅槃。只是渴望財富或出生於天界是無遠見的。
只要我們還輪迥於苦海之中,我們就不能避免生、老、病、死及種種的苦惱。即使我們出生於天界,我們還是有危險。享完天壽後,有可能出生於四惡道。有正思惟之佛教徒是會堅決地要達到那高尚智慧及無上快樂的——涅繫。當証入涅繫時,名色就滅止。名色滅止也意味看滅止了一切的痛苦。這是一種極大的安慰,猶如我們放下了在那微軟生命中背馱著的沉重包袱。就像撲滅了大火:" Nibbanti dhlra yathay am Padipo."(聖者的消失有如一盞燈)。
因此,如要有適當的熱望,我們可以誦一句巴利文經"idam me danam nibbanassa pacc ayo hotu")意思是,希望我所做的布施,成為証入涅槃的條件。每當我們履行善事時,我們就獲取功德 意志 ( punna )因此,我們也可以誦:"Idam me punam nibbanassa m paccayo hotu.",意思是,願我所獲取的功德成為証入涅槃的條件。
同樣的,當我們持戒時,我們也可誦:“Idm me silam nibbanassa hotu.”意思是,願我持守戒律成為証入涅槃之條件。
迴向功德
在履行布施或其它善行過後,我們應迥向功德。這做法是很有益的,因為迥向功德原本 是一種善行。在迴向功德時,我們將能享受那帶著慈悲的心境。那些還在世的,或已去世的親戚、餓鬼及天神若能知曉我們迥向此功德,而同時與我們一起生歡喜 心,也將獲得益處。心生歡喜能使他們獲取出生善道的識。因此,每逢我們履行布施或善行時,我們應在心裡或口頭上迥向功德給于一切眾生。雙親、配偶、孩子、 親戚、朋友、天神及餓鬼。以巴利文誦出的迥向是:Imam no punnabhagam sabba sattanan ca sabba mittanan ca sabbanatinan ca sabba petanan ca sabba
devatanan ca bhajem a Sabba satta sukhi hontu "意思是,我們迥向功德于一切眾生、親戚、朋友、餓鬼及天神。願一切眾生快察樂。緬甸人還加上一句:‘’願一切眾生分享這些功德。善哉!
善哉!善哉!”
受惠人
那些向在家人接受四資足的僧人也有他們的責任要完成。僧人應知曉,那些布施食物者不是自己的親戚,他們也沒有負債的責任。他們也不是為了使僧人過得更寫意而布施食物。其實,他們的布施帶有如此的希望:“願這些有德行的僧人身心健康以繼續那聖潔的生活,同時修律以脫離苦海。願我們(希施者)也從他們的善行中獲益。”因此,這些受惠之僧人唯有通過精進,研讀佛法及修禪清淨意念似答信徒們。如此,信徒們才能從僧人聖潔的德行或其精進過程中獲取功德。大冢都知道,悉迦牟尼佛在世時,那些只不過布施一湯劬匙飯給佛陀及四果羅漢的信徒都能出生於天神界。
悉迦牟尼佛勸告僧人在進食時應保持正念而不要起貪念。他們進食的目的是為了保持健康,以便能夠學習佛法而不應執著於食物的味道。同樣的,他們也應以正確的態度來對持他們所用的袈裟或其他四資足。
經過一段時期研究及學習佛法復後,這些僧人將依據本身的能力向信徒宏法。如此,信徒將能學習佛法,學習安寧的生活及朝向証入涅槃。因此,佛法將能持久,僧人與信徒之間的聯系更有意義及更有成果。
佛說,當我們布施食物時,其賣我們是正在施于五種東西,即是長壽、美麗、力量、快樂和知識。如果沒有食物,我們不能生存,沒有食物也將影響我們的外表及臉色。食物提供力量。若是我們飢餓,就不能享受人生,得不到快樂。有了食物我們就能充實自己修禪以証得智慧。
同樣的,布施者將在這世或來世享受他布施的德行所帶來的五種果報 一一長壽、美麗、力量、快樂察及知識。按照因果定律,這就是善有善報。
布施品
對于布施,我們只能布施我們能力範圍內所允許的東西。那些經濟來源有限的,必須接 受一個事實,那就是他沒有能力隨心所欲的布施。布施,不只在乎於布施品的價值,布施的心意也是重要的。若一個人在堅強的意志力下布施,同時帶有純正的念 頭,慈心及同情心而布施品是通過誡實的手法賺錢買來的,那麼,這布施品縱使小,將勝於那些帶有侮誣的布施或通過不正當手法賺錢買來的布施品。一位誠實的貧 苦者所施舍的一塊錢比得上一位不誠實的富翁所施舍的一百萬塊錢。在雜阿含經部(Samyutta nikaya)裡有一首詩這樣解釋:
生活儘管窮苦,舉止行為——他誠實
生活儘管窘迫,卻足以與妻糊口
仍從將空蕩的貯藏室,找出物件來布施
上千之希施主,上萬之施舍品
比不上他的小布施
為何此豐裕,他慨之施舍
不比那窮人之布施?
為何眾人之千萬施舍
比不上他的小布施?
有些人布施時不持正見
毆打、謀殺至人于苦痛
此施舍受淚水及種種打擊所沾污
比不上忠直之布施
因此千人之千萬施舍,在們值上
比不上他微小之布施
除此.還有其他因素。例如,準備布施食物的種種問題。親身到寺廟來布施與通過別人做布施是有差別釣。因此,那些特地撥出時間來準備及進行布施者應知曉他們正在累積不小的功德。當這種果報成熟時,他們將享有這種善果。
布施,也應帶有智慧,同時也要了解僧人之戒律。就像上座部(theravada)僧人,他們是過午不食的。因此,信徒不應該在午後布施食物于僧人。有些僧人抽煙或偶爾在午後或晚間被發現在店裡進食寺。都是不遵守僧人之戒律的。他們損害了佛法往世期 (Buddha sasana ),也令有正思惟者批評僧人,以為所有的僧人都有這種不相稱的行為。由於如此,那些認真地遵守戒律的僧人,本身無任何過錯卸被連累及被看輕了。
信徒應知曉僧人之戒律,在布施時也應常有智慧。舉個例子.布施香給僧人是不適當的。若僧人討香煙,他們也就是正在要求不被允許的東西。其實,信徒們可以有禮貌地向正在大庭廣眾中抽煙的僧人這樣說:“我所敬仰的專者.請允評我提醒你;你依靠信徒之扶助,除了托及信徒之布施.你不能掙錢維持生活。那麼.通過抽煙把信徒所辛苦掙來的錢燃燒掉是恰當的嗎?如此.是否有遵守戒律?難道這不會影響其他僧人及砧污了僧人之良好聲譽嗎?難道對別人,尤其是年青一代,不是樹立了壞榜樣嗎?”“尊者,香煙已完全被証明對身做康有害。除了你本身健康受影響,你的信徒及其他人的健康也因吸入這些有害的煙而受影響。尊者,我們鼓勵你以正
碓之態度接受這勸告,從此戒除煙癮。”
悉迦牟尼佛禁止僧人算命,賣符咒或賣護身符,因為對僧人來說,這都不是正命(micca ajiva )
在泰國,緬甸等佛教國家都有一個政府或授權當局所支柱的僧團委員會來審查這些乖離正道之僧人。在泰國,僧團委員會之首領 (sangharaja )一向來都對乖離正道之僧人採取行動,甚至下令他們脫除袈裟。在馬來西亞,沒有僧團委員會,也就不能對那些“無賴”之僧人採取行動。因此,信徒應會辨別,同時應了解僧團之一些戒律。
服務工作(Veyyavacca)
進行服務也是一種布施,例如打掃寺廟、煮食、服侍、洗碗碟、整理、打理花園等。巴利文稱為 Vevvavacca 。此習慣在緬甸很普通。虔誠之佛教徒到寺廟或修禪院去進行服務工作。學校假期期間,男女學生也到修禪院去修禪,有些甚至落髮成為短期出家之沙彌及沙彌尼。修行過後,他們將留下或繼續定期地到來進行服務工作。當我還在緬甸時,我遇到一群上了年紀的緬甸人,他們告訴我說,他們三十年來都風雨不改,連絕不斷地在每個星期日到一間修禪院去打掃及清理。有一次,在我居住的寺廟裡,站進行填土工程,一群打扮入時的少女恰好到來寺廟,
他們發現填土工程正在進行中,就迅速地加入工作隊伍,並把裝滿泥沙的桶抬在肩耪上,似乎不在乎本身及美麗由衣著受泥沙的沾污。
在緬甸,佛教徒之傳統習俗當然是很穩固的,對于獲取功德之舉動,人民都很自覺Veyyavacca被認為是一種能獲取功德之善行。在經典裡也有記載人們因築路、築橋等之服務工作,得出生於天神界。緬甸人是篤信佛教徒傳統的,因此樂於服務工作。有時,他們被告知不需要進行某項服務時,他們將抗議地說:“尊者,請你給我們機會積取功德。”那布施之精神已深深地理置在他們的心中。服務工作和幫助也是一種布施,因此我們應積極地參與。對於那些一路來都在進行服務工作者,當他們回想他們在服務工作上所付出之精力與時間時都應感到高興。他們應該知曉他們所付出的代價並不是芝麻小事而是可受稱讚的。
布施之果報
布施之直接果報是受人愛戴,也能得人心。這是自然的。當人們獲贈禮物時,都會感到快樂,臉上也顯得春風得意了。他們會很感激也希望報答這恩惠。因此,慷慨的人將會有很多朋友,有需要時,朋友也會來幫助他。
根據佛教,布施者將在他或來世享有富裕之果報。這些慷慨者在事業上將會步步高昇;在生意上將會蒸蒸日上,同時也會增加收入。
一個屢次做布施的人將可能出生於天神界,享受天神之娛樂。若他出生於人界,他將很 富有。甚至因為一些惡果成熟了,他出生于畜牲界,他也將受到細心的照料,就像目前我們所看到的一些富有人家的寵物一樣。那些富裕的人一定是在前世或很多世 前做了很多布施。如果,沒有善果的支助,無論他怎樣的勤勞也不能富裕。我們可看到一些小孩出生于富裕的冢庭裡,享受奢侈的養育,最終繼承父母親之財富。在 物質方向,從來不憂愁。相反的,一些人出生貧苦,終身依然是貧困。這是因為以往他們所做的布施微不足道。
有了財富才能使我們達到物質需求,也可使我們有能力做慈善事業。若我們能妥當的處 理這些財富,將是極大的祝福。窮人通常要忍受貧困和痛苦。(當然,若他們有正確的佛法態度,他們也能有快樂。)因此,我們應培育布施之精神,同時渴望証入 涅槃,滅止一切痛苦。那些在過去世曾做布施之僧人,將不會缺少四資足。
不過,當布施時,我們應帶有聖潔的目的。若一個人布施的目的是為了使別人認識他或獲取聲望,這種布施稱為下等布施 ( hina dana )。若一個人布施的目的是要獲取世間的果報,此布施稱為中等布施 ( majjhima dana )。不帶有世間目的,只誠心的為了要減輕別人之痛苦的布施,稱為上等布施( panitadana )他心想:“慈善行為是有益的,忠實的人應履行之,因此,我將履行。”這個人有可能帶有出世間之目的,即是証悟或獲取智慧。我們做布施,應帶有誠心要幫
助別人同時渴望証入涅槃以便滅止一切苦。過後,也能幫其他人如此—般。我們要滅止輪迴,也希望那些在輪迴中受苦者如此。
瞭解了布施之益處,一個人應時常盡力於仁慈及慷慨。最小的慷慨,也終有一天能產生豐裕的果報。佛說甚至在拋棄食物時有意地讓小動物充飢。是聖潔的態度,總有一天會產生果報。佛陀在強調布施之功德時這麼說:“僧人,若眾生理解我所知道的布施之果報,他們將不會在與人分享前,享受自己所擁有的。他們的心念中也不受吝嗇所滲入,甚至是最後一口的食物,若有人接受,他們將分享。但是,僧人,因為眾生不理解我所知道的布施之果報,所以他們沒有
與人分享他們所擁有的,而內心也受吝嗇所干擾。”
若我們無能力布施,大概在往世,我們曾受“吝嗇之干擾”。因此,為了不重復往日的習性,我們應從現在就開始培養布施之習慣。
佛陀讚揚那些慷慨的人 (cagasampada)。佛院稱這種人為:“內心遠離貪念,獻身于慈善事業,慷概,豪爽,幫助窮困者,樂于布施。”因此,讓我們分享我們能力範圍所允許的;讓我們培育施舍之樂,為人類帶來快樂與鼓舞。
完成這旅途
在布施、持戒及禪修中,布施為起步。我們不應停留于布施這階段,應進一步持戒及修禪。這樣,我們的修行才算完整。
持戒,可使我們將來回想時,帶來滿足與快樂,因為我們過著道德的生活,不傷及任河人。而且,肯定將來我們會出生于善道。修禪,可使我們內心安寧,最終獲得至高無上之樂一涅槃。佛陀真正要我們繼承的是滅止苦。因止,我們應在布施、持戒及禪修方面盡量精進,以滅止一切苦。
願一切眾生身心愉快,願大冢完成布施、持戒及禪修之旅途,到達涅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