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佛教徒都认为正在学佛,目的就是要成佛。所以认为八万四千法门都能达到成佛目的。到底“佛”为何意?只是一般 认为“觉悟者”那么简单吗?若单是觉悟者,为何当年世尊的十大弟子不称自己为“佛”或“觉悟者”呢?反而被称为“阿拉汉”(阿罗汉)?连世尊另外的称号也 是“阿拉汉”。所以我们必须要对此圣号有正确的认识。
阿拉汉
巴利语 arahant 的音译。意为应当的,值得的,有资格者。
诸义注解释“阿拉汉”有五种含义:
1.以已远离(arakatta)一切烦恼故为araham;
2.以已杀烦恼敌故(arinam hatatta)为araham;
3.以已破轮回之辐故(aranam hatatta)为araham;
4.以有资格(arahatta)受资具等供养故为araham;
5.以对恶行已无隐秘故(papakarane rahabhavato)为araham。
“阿拉汉”是对佛陀的尊称,也可以指一切的漏尽者 (khinasava,断尽烦恼者),包括诸佛、独觉佛及阿拉汉弟子。
正自觉者
对佛陀的尊称,为巴利语 sammasambuddha 的直译。samma,意为正确地、圆满地、不颠倒;sam,是指自己,即只是自己,无需他人引导而成的意思;buddha,即佛陀,意为觉悟者。正自觉者即正确地自己觉悟了一切法的人。
诸 义注中说:“正确地、自己觉悟了一切诸法,故为‘正自觉者’。”(Samma samanca sabbadhammanam buddhatta pana sammasambuddho'ti.)
佛陀
巴利(梵)语 buddha 的古音译。意为觉者,觉悟者。
“佛陀”有两种含义:
1.以解脱究竟智觉悟了一切应了知者,称为佛陀。
2.自己无需老师的指导而觉悟了四圣谛,也能教导其他有情觉悟者,称为佛陀。
“凡有任何应了知者,皆以解脱究竟智觉悟了那一切,故为佛陀。或因为自己觉悟了四圣谛,也能令其他有情觉悟,以这些理由故为佛陀。”

从以上的解释,我们这年代的佛弟子不能成佛因为我们已经在有佛法可听闻的年代修行,所以我们决不能自觉。所以世尊的十大悟道的弟子也不能成佛。我们只可以像他们成为多闻(声闻)弟子而最终达到阿拉汉果位。况且世尊也没教导“成佛”之义。世尊到底教导什么呢?
世尊觉一切法,即以此法调伏弟子,令得安稳,令得无畏,调伏寂静,究竟涅槃。世尊为涅槃故,为弟子说法。《杂阿含一一○经》
世尊就是教导涅槃之道,就是要我们修行达到终极目的就是涅槃。正知见正是修行的最高指导原则,整个修行的方针、步骤全都要以正知见为依归,如果知见尚未澄清便急着修行,那是不可能成就圣道的,
如来、应、等正觉未曾闻法能自觉法,通达无上菩提。于未来世开觉声闻而为说法,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道。比丘!是名如来、应、 等正觉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别道、说道、通道,复能成就诸声闻教授、教诫。如是正顺、欣乐教法,是名如来、阿罗汉差别 《杂阿含75经》
佛陀是未曾闻法能自觉法,以自己的智慧觉观通达无上菩提。‘如来、应、等正觉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别道、说道、通道,复能成就诸声闻教授、教诫。’ 未曾有人得知的真理佛陀得知了、未曾有人证得的利益佛陀证得了,不但自己知道、分别道、说道、通道,还能以教授、教诫来引导弟子成就道业。
而阿罗汉则必须有待先觉(佛陀)开导来觉悟自己这个后觉。如是正顺、欣乐教法的比丘终于也能达到五受阴厌、离欲、灭,成就了阿罗汉慧解脱。是名如来、阿罗汉差别。
舍利弗尊者,阿难尊者, 迦叶尊者等等阿拉汉和世尊达的无余涅槃, 豪无高底之分。
反观一些佛弟子追求成为菩萨后才成佛,其实菩萨非世尊所提倡,而且我们这年代的众也不能成为菩萨因为要有佛住世而且还要得到佛陀的授记才能有资格修菩萨道。所以印顺导师说我们这年代的众生只能可以做凡夫菩萨。
身为皈依三宝的佛弟子必须要对正法的认识方能修行为皈依庇护所。不然就被部派宗派所造的法门沦落为玄谈之修行道路上,最终还在轮回生死。人身难得已得,所以要在此世达到初果地位(须陀桓 )以便未来七世不再堕三恶道。所谓证初果就是‘见法’‘得法眼生’,是对佛法的如实正慧;它所断的三种烦恼:身见、戒取见和疑,都是属于知见方面的;此外,证入初果也代表着踏上了解脱道的决定性的一步。正是由于它有这些特征,所以我们称之为‘悟道’。‘圣弟子,所有集法一切灭已,离诸尘垢,得法眼生,与无间等俱,三结断:所谓身见、戒取、疑。此三结尽,名须陀桓,不堕恶趣法,必定正觉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边。’ 《杂含三九六经经》